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
客多在舂秋佳⽇,联袂登山,昑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出的壮观场面实真动人的描绘出来。且记述的是冬⽇的游历,有别于余缙、李健吾诸公的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
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西流,山北济⽔东去,名山傍⽔,分外壮观。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绍山⾕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

有成竹,把山、⽔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

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动⾝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的埋下一条穿贯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
⾼明。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道中

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颠,广阔的视野中,山、⽔、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披皑皑⽩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和徂徕山,浴沐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

带。作者用落⽇、青山、流⽔、⽩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
真可谓尺幅千里,呼之

出。
作者于二十八⽇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与子颖至⽇观峰之⽇观亭,坐候⽇出。他不惜浓笔泼墨,分三个步骤:一曰⽇将出“云一线异⾊”二曰⽇正出“须臾成五彩”三曰⽇已出“⽇上,正⾚如丹”⽇出之景,变幻莫测,形诸文字,有些棘手,他却能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旭⽇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

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气势磅礴的⽇出就宛然在目。诗仙
李⽩也在此看过⽇出“攀崖上⽇观,伏槛窥东溟。海⾊动远山,天

已先鸣。”虽有特⾊,却稍有逊⾊。
杜甫途经泰山,赋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和姚鼐的
“稍见云中⽩若数十立者,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视西峰,见雪后初晴,⽇光照

,颜⾊相杂。这一笔,似乎可削,但她却表现了⽇出的效果和影响,是绝不可缺少的。
山顶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记叙收放自然,详略有序。这都与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息息相关。最后综述泰山冬景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结句照应冰雪,嘎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简洁著称。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记可写的东西很多,要是信马由缰,洋洋几千字亦不为多。以本文而论,登泰山路见何物,路遇何人,与子颖有何谈论,泰山有何传说,有何感慨,可挑可拣。但作者却只写了“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和“道中

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算是路途所见。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

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作“记”自然不可忽略。
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
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
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无铺陈。以记登山经过而言“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

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让人悟出作者当时冒风雪,过县城,穿山越岭的艰辛。以描写山顶景⾊而言,七句话描绘了七个画面:①“与子颖坐⽇观亭,待⽇出”;②“大风扬积雪击面”;③“亭东自⾜下皆云漫”;④“稍见云中⽩若 数十立者,山也”;⑤“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彩”;⑥“⽇上,正⾚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⑦“回视⽇观以西峰或得⽇、或否,绛皓驳⾊,而皆若偻”可见作者用语何等准确。如写山顶的风,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字,便可使人想见。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受的体会。⽇观亭以东“自⾜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云中山“⽩若 ”抓住了形状的特点。“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中心
记叙了作者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m.Oym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