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慰自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弃官为是,好比是⼊了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望渴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慰自。第二层写回家后的⽇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

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

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舂生机

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安天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度,点出“乐安天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

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

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

怀何等洒脫,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理生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安天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
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
3.“乐安天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生学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生学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

通,

⽝相闻”“⻩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

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庒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

的题,生学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揷图本国中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生学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生学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揷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生学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生学的想象和联想,使生学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

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仕为‘

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


,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

,

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

子,好似不出来

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

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

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

往之乐——告余舂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国中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国中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內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立独、超脫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
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

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之计,也是他人

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

,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趣情,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国中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终于使他彻底明⽩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

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庒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脫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理生而是心理,一个洁⾝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景,通“影”⽇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內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

,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

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

给)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

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內外亲戚,包括⽗⺟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

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

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內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舂及(“以舂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M.oyM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