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
已完结
作者:佚名 阅览:846757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
女娲石
已完结
作者:海上独啸子 阅览:843657
女娲石是海上独啸子创作的明清小说,主要讲述中国有个女史,姓钱,名挹芳,由于国难当前,虽有报国志向,可是难于付诸行动,于是想用文字号召国人,唤醒国人. 话说中国有个女史,姓钱,名挹芳,年纪才得二九。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生平读些书史,讲些政治学问。止见中国腐败危弱,好不担忧。旁边有些强国,今唱着瓜分,明唱着服。虽有一般国志士,却毫没点实力。讲救国,时时倡革命,都是虚虚幌幌,造点风。这位女史真个慨迸作,悲愤集。
-
难经
已完结
作者:扁鹊 阅览:842663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
南齐书
已完结
作者:萧子显 阅览:839096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
大将曹彬
已完结
作者:高阳 阅览:837735
大宋乾德二年——开国的第五年,十月底。十月底的天气,在开封是应该下雪了。一上午霾不开,黄尘似雾;午后风定。尘雾虽消,彤云更密,一爿天似乎就在头上。向晚时分,终于飘下了雪片。风又起了,雪也大了,空中白茫茫,似翻江倒海般搅起无边的银。仁君临驭,不过四年的功夫,中原已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天气,正好关起门来,围炉谈笑,乐聚天伦。但宰相赵普,却无这份闲情逸致,可也不是案牍劳形,他只是像平常一样,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端坐读书。→高作品集
-
海公小红袍传
已完结
作者:李春芳 阅览:837211
《海公小红袍全传〉是《海公大红袍全传》的续篇,是继《海忠介公居官公案》一书之后,连贯地表现海瑞后半生72岁至100岁(事实上海瑞只活了74岁)事迹的讲史公案小说作品。主要描写海瑞晚年的政治活动
-
吴子兵法
已完结
作者:吴起 阅览:833469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相传为战国时著名兵学家吴起所作。该书在长期传过程中为后人所整理和删补,有些篇目和内容有所亡佚,现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励士》六篇,远非全璧。
-
英烈传
已完结
作者:徐渭 阅览:831782
该书系由明代民间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传。如贩乌梅、取襄、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行的评书《明英烈传》、《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评书、鼓书、评话等关于明英烈的作品,已经属于“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艺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更加生动、彩。
-
东度记
已完结
作者:方汝浩 阅览:830876
又名《扫魅敦伦东度记》。明代小说。作者方汝浩,生卒及生平事迹不祥。书叙达摩老祖由南印度出发,自西而东,经东印度国,再往震旦国阐化历程。作者塑造了一大批千奇百怪的妖魔形象,他们有的是人,像酒财气四魔,本是巨鼍巫师的徒弟;有的是人的心理幻化,他们给社会带来各种危害,诸如兄弟不和、夫失睦等,皆有他们拨而成,而与达摩老祖和不如密多尊者始终作对。小说虽极写神怪妖魔,光怪陆离,虚幻神奇,但却揭了明末社会和家庭的各种矛盾,真是的描绘出一副封建末世社会全面崩溃的画面,别具一格
-
濒湖脉学
已完结
作者:李时珍 阅览:829541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上行,如循榆荚似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
周礼
已完结
作者:周公旦 阅览:827919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等家思想,与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
幻中游
已完结
作者:烟霞主人 阅览:822853
《幻中游》,孤本小说,(清.步月斋主人乾隆三十二年刻本)书写明代史实,反映魏忠贤专权,刚直不阿的石峨一家的悲,其中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良师信友、义仆贤、无不悉备、俾看官可以启其善念,遏其心,较之偷香窃玉之态,闺阁笫之言,大有异处。
-
文心雕龙
已完结
作者:刘勰 阅览:822766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
太玄经
已完结
作者:扬雄 阅览:820588
《太玄经》,汉扬雄撰,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扬雄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
-
梦溪笔谈
已完结
作者:沈括 阅览:818881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
无量寿经
已完结
作者:康僧铠 阅览:816024
佛教经典。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净土五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版本,已由民国时期夏莲居个人所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恢复为印光大师勘定的曹魏时期康僧铠主持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
-
荆轲
已完结
作者:高阳 阅览:81450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从怀州河内来到榆次的荆轲,已经相当狼狈子,除去一剑一马,别无长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无余资,留亦不可,这进退之间,简直没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脸上的神情,怎么样也看不出他这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这就是养气的功夫。他颇自矜他的这份修养;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从不会摆在脸上。→高作品集
-
智除巨阉
已完结
作者:起云声 阅览:809441
公元1627年,即大明朝天启七年的八月,正是酷暑难熬的季节。魏忠贤的侄儿魏良卿的宁国公府,虽说绿蔽空、宽敞通风,但也无法阻止大自然的暑热。 64岁的魏忠贤专心致志地在逗刚出生不久的侄孙儿。他拿出一枚玉如意给他玩,不要;后当魏忠贤拿一个仿制得极像女人房的头递给他时,侄孙儿那小手竟一把抓住不放,送进嘴里便起来……魏忠贤见此十分开心,哈哈大笑着转向站在一旁的侄媳妇,正开口说什么,只见侄媳妇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
北史
已完结
作者:李大师、李延 阅览:808280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姐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
搜神后记
已完结
作者:陶渊明 阅览:806968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
-
续英烈传
已完结
作者:佚名 阅览:805993
《续英烈传》叙述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导致建文帝出走,燕王篡位。小说以建文帝出家为僧,至正统时又被入大内结束。
-
将苑
已完结
作者:诸葛亮 阅览:804540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百川书志》。《汉魏丛书》虽于书名题作《心书》,而篇章标题中间有《新书》字样。现存版本中,这几种称谓都有,核其内容,虽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书异名。
-
隋书
已完结
作者:魏征等 阅览:800048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
临邛卓家
已完结
作者:高阳 阅览:798162
四川成都西南的邛崃县,古称“临邛”。在汉朝初年,此地仿佛明、清的山西太谷县那样,以多富翁闻名海内。临邛的富豪,又以卓家为首。卓家出了个“名女人”,又出了个大文豪女婿,风文采,传千古,以致于把卓家在“重工业”上的贡献遮没了。临邛卓家,本来是赵国人,以冶铁致富。中国的铁器时代,始于秋战国之际,而要到战国末年,铁器才渐渐盛行,正式代替了铜,成为大众生活上最重要的一种金属,同时也是国防事业上最重要的一种物资。→高作品集
-
归莲梦
已完结
作者:佚名 阅览:796529
《归莲梦》共十二回,题“苏庵主人编次”、“白香山居士校正”,作者的真实身份与姓名已不可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明代后期。 小说写的是明朝山东泰安州乡民白双山夫,因为天旱,颗粒无收,被双双饿死,留下了个十二岁的女儿。一天,一位僧人经过泰安州,见白双山女儿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遂起恻隐之心,将其带到泰山,给一位叫真如法师的僧人收养,真如法师为其取名莲岸,莲岸自此就在真如法师的教导下修行学佛。六年之后,莲岸十八岁时,她告别真如法师,下山访道,自创门户。在路上,她遇到了一位白猿大仙,大仙送给她一卷天书,叫《白莲经》。莲岸如获至宝,刻苦揣摩,从而学会了神通法术。后来,官民反,她聚众起事,与官府作对,带领造反者占领了柳林寨,创立教门,成为白莲教的开山祖师白莲大师。开封府有一下级军官崔世勋,被调到陕西去任总兵,镇白莲教军队。崔世勋有一女儿,名叫香雪,已经许配给寄养在崔家的王昌年为。崔世勋带兵出征后,香雪的庶母焦氏与其子焦顺就在家中欺负香雪和王昌年。
-
飞龙全传
已完结
作者:吴璿 阅览:793627
《飞龙全传》是清朝人吴璿著的一本小说。《飞龙全传》全书共六十回,主要内容却是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青年时期的发迹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市井豪侠的有血有的形象。在他身上,作者凝聚了市民阶层所认同的理想人物的多种品格:他大胆豪,敢作敢当,扶弱诛强,行侠仗义,忠信重义,一诺千金。这一形象具有强烈的民间文艺的气息,与水浒英雄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
-
明成皇后
已完结
作者:袁非 阅览:791184
一个普普通通的天真少女,在一次心设计的廷争权中,当上了皇后。在长期的冷落和漠视中,天真少女看到了廷的残忍。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在多年的隐忍之下,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年轻的明成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重担,掌握国家达30多年。然而,她的坚强阻挡了本的侵略,终于遭到本帝国无情的杀害。明成——一代国母,竟然被本人刀砍死于久居的中。
-
尔雅
已完结
作者:佚名 阅览:790531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
地藏经
已完结
作者:佚名 阅览:788297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
明月台
已完结
作者:翁桂 阅览:785943
全书十二回,有清代抄本。书署“烟水散人着”。据本书序言及其他资料考证,本书作者翁桂,字凝香,号烟水散人,江苏苏州庭东山人,寓萧县(今属安徽),生平甚不得意,以教村塾为业。本书从神话说起,写两个人的经历故事,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其用心如书中自序所言:“从忠孝节义、悲离合之中,生出渺茫变幻,虚诞无稽一段因由,借端借事,惩劝醒世。”本书是作者据亲身经历之所见所闻构思创作而成,在某些地方亦借鉴了《红楼梦》一书版本